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
 
◆113(2024)年四月門診休診日期公告  ◆113(2024) 三月份門診時間公告  
【2015年6月1日 TVBS新聞”重大案件嫌犯「愛電玩」虛擬世界找認同” 】
重大案件嫌犯「愛電玩」虛擬世界找認同

2015年6月1日【記者王偉帆、吳元熙/台北報導 】


重大案件嫌犯「愛電玩」 虛擬世界找認同

這幾年來社會出現重大殺人案件,從鄭捷到龔重安,年紀都在30歲以下,犯案動機不明確,但他們卻有共通點,都喜歡電玩遊戲。專家認為,並不是電玩「導致」犯罪,反而是因為真實生活找不到成就感,缺乏認同才會沉迷。醫生也認為,要阻止悲劇再發生,應該試著理解這些人在現實社會裡,到底遇到那些問題。

從鄭捷到龔重安,這幾年重大社會案件犯嫌年輕化,作案沒有「特定」動機,不過他們卻有共通點,喜歡電玩遊戲,這背後代表了什麼涵義。交大傳科系副教授林日璇:「自主性,就是說很多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綁手綁腳,他沒有辦法做一些他想做的反社會行為,允許我們可以做任何我們想做的事情的時候,這個就會很容易讓他覺得很有吸引力。」

真實世界缺乏的,遊戲裡往往找得到,平常不愛講話,網路上有隊友,表現好還會被稱讚,只可惜這一切不能長久。交大傳科系副教授林日璇:「比如說我今天又過了一關,我又升了一級,然後我可能玩戀愛遊戲,成功在裡面交到男朋友,女朋友,這樣的成就感可以替代或是滿足:「,如果一旦是這樣的情形,就比較有成癮發生。」

精神科醫師楊聰財:「他把自己縮身在那邊,然後去一直在那上面得到一些不切實際的滿足,然後變成一種惡性循環,因為他投資很長的時間,沒有辦法去跟真實的世界做適當接觸跟改善互動的關係。」

可能是逃避真實生活,或許也因為電腦世界裡能夠得到滿足,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5大需求層次,除了生理需求,從安全、歸屬感、自尊到自我實現,電玩裡都能找得到,但長期依賴只會造成反效果。

精神科醫師楊聰財:「大腦裡面都有一個,所謂的那種獎賞中樞,比如說像林書豪,他是藉由打籃球藉由傳教,這些沉迷於網路的人,他們很容易藉由可能沉迷於電玩裡面,不要去跟真實世界接觸,來去活化他的『依核』。」

同樣是沉迷,當成「職業」來看待,電競選手「日常舉動」就不會受影響,甚至透過遊戲教學更能夠讓年輕人提高學習意願,包括瞬間處理能力、空間概念、問題解決能力,電玩影響就像雙面刃,不是只有壞處。

交大傳科系副教授林日璇:「不應該是說只講電玩,而是說我們過去整個成長過程,接觸到有多少『腳本』,有可能是自己學到或是從媒體學到,那我們不會說,是小說,是日記教他去殺人,我們會說他透過這些媒體,去投射他想要的慾望或是說去發洩它,會不會已經這樣過度使用,干擾你正常功能,那他們確實在真實世界裡面,有的人是有情緒障礙,有的人是有人際關係障礙的。」

再好的東西,「過度使用」都會走偏,更何況打電動容易產生依賴,醫師提醒,遊戲時間超過真實生活、不玩電動會焦慮、都可能是上癮症狀,比起把矛頭指向虛擬世界,或許更該試著了解,為什麼這些嫌犯都只能在電玩中找認同,從原本工作表現良好,慢慢失去人性。

管理者登入
楊聰才診所 /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/ 諮詢專線:02-29181299.8911-6158
本網站www.yang1963.com.tw內容,包括網頁、文字、圖片、網址等,均屬本網站所有
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、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。
網站製作 /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