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師經歷 院所介紹 專業團隊 服務項目 門診時間 院所位置 衛教新知 最新消息 媒體專區
 
◆113(2024)年四月門診休診日期公告  ◆113(2024) 三月份門診時間公告  
【2018年08月23日 人間福報”囤積症自己無感 家人鄰居抓狂”】
囤積症自己無感 家人鄰居抓狂

2018年08月23日

家住桃園的劉先生有個極大的困擾,多年前他家隔壁新搬來一戶人家,卻喜歡到處撿拾別人丟棄的物品,家中堆滿了就擺在大門口,甚至擺放到劉先生住家前。劉先生氣不過,某天終於跟鄰居槓上,吵過幾次之後,鄰居才把物品「堆好堆滿」放在自家門口。

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,「囤積症」(hoarding disorder )在美國精神科醫學診斷手冊第五版,已列出這項疾病,根據研究,囤積症多出現在高齡,尤以女性占比較多。研究發現,部分患者有潛在的情緒障礙,包括憂鬱、焦慮、不快樂、孤單感,另在深層腦科學研究也發現,患者的部分腦神經傳導物質失調。

患者被家人 拖來看病
「很無奈,不知道在家裡怎麼過生活」,楊聰財說,臨床不乏個案的家人上門求助,形容自己的父母有囤積症,搞到家裡沒空間生活,但又無法溝通、讓他們把用不到的物品丟掉,也有囤積症患者是被家人「拖來看病」。

楊聰財表示,許多囤積症患者缺乏病識感,卻讓家人、鄰居抓狂,往往出現嚴重人際衝突。他建議,一定要避免正面衝突,不要強制或偷偷丟棄患者的物品,而是要從潛在的疾病層面進行治療,透過認知行為的治療策略,讓患者知道「搜集」跟「囤積」是不同的層次,例如搜集名畫、古董都是適量、乾淨、整齊,不會造成家人或環境間的問題。

研究也發現,囤積症也會遺傳,也會透過潛移默化學習行為,臨床上可看見一家人多少都有囤積症。楊聰財表示,治療時必須教導病人學會自我管控,例如容積量、囤放量的管控,囤放一定時間卻沒用到的物品就要丟棄。他強調,治療囤積症需要一定時間的療程,而不是短時間內就強迫患者要丟。

如何協助囤積症患者?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,若家人自行丟棄患者的物品,會使得患者找不到東西而更瘋狂去囤物,有些失智症患者在失智初期也會有囤積物品的狀況,因此最好的方式是帶他就醫。

有些老人家抗拒去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診,可以利用其他的病症帶他先去就醫,例如先去家醫科再轉診,最主要是要找出其囤物壓力來源,再予以協助。

內心創傷 恐懼缺乏物資
林萃芬分析,有些囤積症的患者內心是有創傷的,例如過去的生活經驗中,曾在一夜之間失去所有財物,造成日後每樣東西都不能放掉,「對於物資的恐懼感,變成每樣東西都要囤」,許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沒有治療,很容易在未來爆發,囤積症可能是創傷壓力症後群的表現之一。

有多年經驗的收納業者林庭煒說,這些上了年紀的長者,年輕時生活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不像現在要什麼有什麼。他表示,曾遇過有囤積習慣的業主無法決定東西要不要丟,他就會回問當初請人協助清理環境的初衷,例如「妳不是想為孩子弄一塊讀書的空間嗎?」透過類似提問,讓業主自己說出「丟掉、不要了」。

管理者登入
楊聰才診所 / 新北市新店區中興路2段239號2樓 / 諮詢專線:02-29181299.8911-6158
本網站www.yang1963.com.tw內容,包括網頁、文字、圖片、網址等,均屬本網站所有
未經同意及授權不得進行連結、複製或散佈本網站之相關資料。
網站製作 / 耀聖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