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婚未滿5年即離婚逾30% 精神科醫師:社媒增外遇風險
2025年02月25日 【記者 陳祁 報導】
台灣的離婚率不僅高居亞洲第二,甚至結婚後5年內離婚的更創下紀錄,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接受《TVBS新聞網》訪問,2013年到2020年,「結婚未滿5年即離婚」的比例已超過30%,且有逐年升高的情況,根據111年數據顯示,婚齡未滿5年離婚比例高達34.28% ,亦即每3對伴侶超過1對以上,在婚後5年內走上離婚道路,楊醫師分析3大原因,主要是蜜月期結束,現實壓力來襲、心理與精神的成長不同步、應對問題的能力不足。
身心診所暨心理衛生中心院長楊聰財醫師說,根據科學研究顯示,戀愛初期的多巴胺效應通常在1到3年後逐漸減退,隨之而來的是理性和現實的互動,在結婚五年內,夫妻通常會面對從熱戀期轉向平淡期的過程,新婚階段可能面臨購房、裝修、育兒等重大開支,這些經濟壓力在婚姻初期尤其突出,容易讓夫妻雙方感到力不從心;許多夫妻在婚後2到3年內會考慮生育,在育兒分工、家庭角色調整上,如果雙方未能達成一致,容易產生矛盾,另外結婚後,夫妻的社交圈可能發生變化,原本的朋友可能減少,新的社交圈未必能適應,這可能導致孤獨感,進而影響夫妻關係。
楊聰財說,在結婚五年內,夫妻雙方可能會經歷職場變遷、個人成長的不同步,例如,一方事業發展順利,另一方則停滯不前,這種差距可能導致雙方對未來的期待不一致,隨著時間推移,個人目標可能會發生改變,這會導致雙方在婚姻中的角色和期待發生變化,進而影響婚姻穩定性。
楊聰財表示,許多夫妻在面臨問題時缺乏有效的應對策略,如溝通不良、情緒管理不當、衝突解決能力不足,導致問題累積到無法解決的程度,現代社交媒體的發達,讓人更容易接觸到外部世界,增加了婚外情、外遇的風險。台灣高離婚率,特別是在結婚五年內離婚的比例高,主要源於多方面的原因,包括生理、心理、環境和精神層面的影響。
楊聰財建議,婚姻需要雙方持續的經營與成長,而並非依靠短暫的激情或初期的浪漫感。在婚姻的最初五年,夫妻雙方需要學會如何從愛情轉化為親情,從激情走向穩定,並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找到彼此的支持和平衡,才能長久維繫婚姻關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