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衡工作與生活 情緒不透支
2025年06月01日【鄭郁蓁】
不只是身體,心理和情緒也會過勞!長時間照顧別人、勉強自己的情緒始終保持正向等,都會讓情緒耗竭,導致情感麻木、倦怠。精神科醫師建議,若已經影響到睡眠、或導致焦慮情緒時,應與工作保持界線,學會說「不」,避免過度付出。
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陳進明整理各國過勞研究指出,「心理過勞」指的是,持續的精神壓力造成的疲憊,可能會導致焦慮、憂鬱、失眠,包括專注、記憶、決策等功能也會衰退。
而「情緒過勞」是長期處理情緒問題的情緒勞動,如照顧他人並勉強自己的情緒維持正向、常處理人際衝突,即使在重大情緒衝擊之下,也要維持和平的情緒所引起的情緒耗竭等,長時間下來,可能導致情感麻木、倦怠感、甚至失去同理心,其最常發生在醫療、護理、教育、客服、心理諮商、社工、航空、科技業等高壓,且需人際互動或高專注力的行業。
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,引起情緒與心理過勞的常見原因,包括長時間超時工作、夜班輪班、長時間迎合他人感受,缺乏同事、家人、主管的支持而感覺孤單;責任過重,無法有效掌控目標和進度,付出再多努力都無法獲得認可時,都會發生。
楊聰財表示,情緒過勞常會發生情感麻木、冷漠、易怒,且對工作喪失熱情、對他人同理心下降,有時會伴隨「內疚」或「罪惡感」;心理過勞症狀則包括,思緒混亂、注意力難集中、記憶力變差、決策困難、甚至出現焦慮、憂鬱、慢性失眠、對原本熱愛的事物失去興趣;兩者在身體上的共同症狀則有胃痛、腸躁症、肌肉緊繃、心悸等自律神經失調等。
楊聰財表示,情緒心理過勞不只是「累」,而是身心能量長期被掏空的狀態,要覺察自己是否長期壓抑情緒,可寫日記記錄,平時參與能釋放情緒規律的休閒活動,如散步、畫畫、運動或與親友談心,並學會說「不」,設定工作與生活的邊界,避免過度付出,才能避免過勞帶來的崩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