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際懶惰日最適合族群 醫:最好天天過
2025年08月10日【李惠芬/核稿編輯】
「國際懶惰日」光看字眼就令人莞爾,楊聰才診所院長楊聰財表示,壓力過大、過度勞累的人,還有完美主義與高成就者,都非常適合這個節日,但不適合過的族群,長期缺乏動力、拖延成性的人,以及憂鬱症患者就不能將此節日再發揚光大。
楊聰財說,國際懶惰日是一個非官方的節日,鼓勵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放鬆身心,享受無所事事的時光。不過,對於不同身心狀態的人來說,這個節日的意義和影響也會有所不同。他歸類兩大族群:
適合過國際懶惰日的人:
●壓力過大、過度勞累的人:這些人長期處於高壓、高工時的狀態,身心長期緊繃。國際懶惰日對他們來說是很好的機會,可以暫時放下所有責任和期待,讓大腦和身體好好休息,有助於預防職業倦怠或焦慮症。
●完美主義者與高成就者:這類人對自己要求高,時常給自己設定極高的目標,並且害怕失敗。國際懶惰日提供一個「合理耍廢」的機會,讓他們學習放下控制,接受不完美的自己,練習活在當下。
不適合過國際懶惰日的人
●憂鬱症患者: 對於正在與憂鬱症對抗的人來說,「懶惰」可能不是一種選擇,而是疾病的症狀。憂鬱症會導致能量低落、對所有事物失去興趣,過度強調懶惰反而可能加重他們的罪惡感和自我價值感低落。
●長期缺乏動力、拖延成性的人: 這類人可能已經習慣性地逃避責任和任務。對他們來說,國際懶惰日可能成為他們拖延行為的藉口,反而讓他們更難以建立健康的日常習慣。
楊聰財表示,預防與治療過度懶惰的方法,要養成「有意識的休息」習慣,但這種有別於漫無目的的懶惰,是一種主動安排的休息。像是每天為自己設定固定的休息時間,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感到放鬆且有意義的事,例如閱讀、聽音樂或散步。這能讓身心得到充電,同時避免無止盡的拖延。
一般人懶惰,也會受自我內心的譴責,楊聰財建議,採用「微小行動」策略。一次完成大任務會感到壓力巨大,將大目標拆解成非常小的、容易達成的行動,例如「今天只整理一個抽屜」或「只寫5分鐘的報告」。透過完成這些小目標,能逐步恢復成就感與動力,打破惡性循環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