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【物質濫用】>>【情感性疾病】 |
|
2009-08-20 面對重大創傷 開發建設性負面思考 |
文/楊聰財醫師(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主任)
莫拉克颱風的侵襲重創南台灣及花東地區,造成50年來最大的水患,災民家園殘破、親人生離死別,生理及心理上都遭受極大的創傷,面對未可知的家園重建,我們大家應慷慨捐輸,在物資上盡速救助災民脫困,而在心理上更需要正確紓解,以撫平創痛,以正向迎接未來光明的人生道路。
遇到重大創傷,難免會產生怨天尤人、悲慟難平的負面情緒,災民們個個無語問蒼天,何以天地不仁?為解決這時候的負面情緒,立即轉變為積極樂觀的正向思考,其實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是,我們可以努力導正到傾向於「建設性負面思考」,對處理災後創傷,將是非常重要的課題。
了解兩種型態的負面思考
在生活中以及臨床上,我曾經接觸到不少容易有負面思考的人,經過細心觀察,發現因應負面思考的不同,又可分為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型,以及「自我損耗」型。
「先天下之憂而憂」型常專注於利用「負面思考」來解決焦慮,善於規劃,並逐漸將規劃執行於實際步驟之中。在臨床上,當這類型個案求助於精神科醫師時,會配合他的個別性給予一些「放鬆心情」的減焦藥物,常會達到「事半功倍」之效,故此類患者對精神科醫師的依賴程度較低,且更能獲得正面功效。
屬於「自我損耗」型的人,則較專注於「負面思考」後的「負面情緒」之上,可發現他們將大多數能量消耗在處理「負面情緒」:這些人常會主訴焦慮、失眠與鬱卒,進一步會談評估,幾乎每一位個案其實潛藏在腦海裡中的暗流是一直「否定自己、深怕失敗」的憂鬱情緒。
正因為「自我耗損」型的人將大部分的心靈能量用來安撫「糟糕的情緒」,試圖要找出「最完美」的應對方法,反而無法將這些重要的心力資源分配、投資在有意義的「規劃與執行」過程,因而極易掉入一再挫敗的惡性循環中。
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很重要
此次遭逢土石流、水患傷害的民眾,其實也會陷入上述兩種型態之中,因此親友們應多注意受到創傷的人日常生活的反應,如需專業醫療上的協助,應該盡速就醫。
按照現代腦科學的研究,「自我耗損」型的人面對一波波外在人事物壓力時,不僅要用適當的抗憂鬱劑、減焦藥、以及助眠藥調整身心體質,更需要進行「思路革命」,建立「具建設性」的負面思考習慣。
遇到天災人禍,「身心壓力」已是你我無法避免、必須認真面對的現代重要課題。著名的心理學家潘那貝克博士也提出「建設性負面情緒」的觀念。他在一項實驗中顯示,讓悲觀性格的人用適合他們個性的「建設性方式」去解決問題,比強迫他們採取樂觀性格者的思考方式,反而更為有效。
在實驗中,將悲觀性格的人分成3組,要求各組射飛鏢,並分以3種方式進行暖身。第1種是用別的事讓自己放輕鬆,根本不去想這件事;第2種相信自己會射的很好;第3種是想像自己會射的很差,然後思考各種因應之道。結果採取第3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好,而採取「船到橋頭自然直」的第1種方式的人表現最差。因而,他們認為「負面思考」能夠幫助人們為最壞的情況預作準備,反而會有最好的成績表現。
專業的建議上傷心人站起來
樂觀的人總認為「還有1小時可以使用」,悲觀的人總認為「只剩1小時可以使用」。但是過度樂觀的人,極易因為「誤以為能掌握一切」、「不切實際的樂觀」以及「過於正面的自我評價」而常導致「陰溝裡翻船」。所以,能適當的將悲觀態度轉為「有步驟性的未雨綢繆」,反常是邁向成功的務實態度與做法。
面對這50年來最大的災害所造成的創傷,有以下建議:
1、過度樂觀不比建設性悲觀好。
2、面對生活中的壓力與挑戰,應掌握養成「建設性」的思考習性,臨事而懼、好謀而成,分析出壓力源;控制環境及改變自己的想法態度;多培養好習慣、生活規律、多運動。
3、察覺自己若是因情緒困擾,無法將自己的心力專注於規劃步驟確實執行時,應該找專家協助。
而目前的研究顯示,適當的藥物、搭配心理治療,能讓負面想法發揮正面功能,這是將自己從悲傷的谷底翻轉,脫胎換骨的好方法,也才能真正遠離創傷帶給人們的傷害。
資料來源:天主教週報
|
|
|
|
|